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 古道 | 阿塱壹 |


。| 人間被遺忘的一片淨土 | 阿塱壹古道 |。


走在迂迴,悠悠 自然;翩翩海潮,幾許惆悵,

看見台灣,

環保與建設的不平衡,在破壞下所剩無幾的國土。

DSC_0814

【文章摘錄於 維基百科】

阿朗壹古道,又稱阿塱壹古道,台灣現存的古道之一。
位於省道台26線尾端,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至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之間,
南北向,東臨太平洋,鄰近區域保存了台灣少數僅存的海岸原始森林。
為清代琅嶠卑南道(今屏東縣恆春至臺東縣卑南)的其中一段。
台灣政府因準備在這個地區闢建台26線公路,引起環保團體的抗議,
目前部分路段被劃入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受相關法規的管制。

DSC_0590


DSC_0687

【歷史】

牡丹社事件後,1874年至1895年間(清朝同治13年至光緒21年間),
清廷先後開闢八條東西越嶺道路通往台灣東部。
其中一條道路由恆春鎮通往卑南,即為琅嶠-卑南道,
總長約203公里。根據文獻紀錄,古道大致由恆春東門起程,往東越小嶺,
再溯港口溪北上至源頭附近後,向東翻越山嶺出八瑤灣,最後沿東海岸往北抵達卑南。
此路線多沿溪或沿海岸而行,地勢較為平坦,自荷蘭統治時期即被用為通往台灣東部。


DSC_0628

1877年(光緒3年),從八瑤灣沿海岸往北至安朔溪的路段便已開通完成,
之後成為先民拓荒、清兵行軍、以及西方學者探險的路線。
此路段沿著中央山脈東南段與西太平洋之間的礫石與珊瑚礁岩海岸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為防美軍跳島戰術從牡丹灣登陸,
自行炸毀附近部分古道路基,

DSC_0637

目前僅剩屏東縣旭海漁港經牡丹鼻、觀音鼻至台東縣界塔瓦溪約四公里海岸,
因長期受軍事管制影響,成為台灣陸路交通較不發達的海岸地區之一。
此段海岸保留部分古道殘基及較原始風貌,成為台灣沿岸地質地貌的代表,
並且列為南台灣國家步道系統之一。

DSC_0688


「阿朗壹」一詞是台東縣安朔的舊稱,
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策畫「瑯嶠、卑南古道知性之旅」時,
認為從屏東縣旭海步行至台東縣南田,活動名稱若加上旭海至南田則嫌冗長,
於是簡稱為「阿朗壹古道」,此古道名稱自此開始被引用至今。

DSC_0750


【自然景觀】

南田至旭海段的南北向古道由北而南有達仁溪、塔瓦溪及里仁溪等河川,
並有觀音鼻及牡丹鼻兩處突出海崖。

崩解的岩石經海水長年沖蝕下,形成圓滑的南田石堆積於海岸線。
在古道上也可發現在台灣屬於一級保育類的綠蠵龜於觀音鼻一帶海域活動。

DSC_0756

DSC_0770

DSC_0786




人生未完、紀錄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